[文章分类:国学典籍 / 汉语成语][阅读选项] |
|
【公才公望】 谓相当于三公辅相的才识和名望。
【公子王孙】 指王公贵族子弟。
【公正不阿】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。
【公正无私】 公平正直而无偏私。
【公正廉洁】 谓廉洁奉公,不徇私情。
【公平合理】 谓处理事情公正而符合情理。
【公平交易】 公平合理的买卖。
【公平无私】 见“公正无私”。
【公耳忘私】 见“公尔忘私”。
【公而忘私】 见“公尔忘私”。
【公私交困】 公家私人均陷困境。
【公私两利】 见“公私两济”。
【公私两济】 谓公家与私人都有好处。
【公私兼顾】 公家和个人双方的利益都照顾到。
【公事公办】 按规定办事,不讲私情。
【公明正大】 公正无私,光明磊落。
【公忠体国】 谓尽忠为国。
【公是公非】 公认的是非。
【公修公德,婆修婆德】 谓修德属个人,不得兼代。
【公规密谏】 谓多方劝谏。公,公开;密,私下。
【公报私仇】 假借公事来报复私人仇恨。
【公报私雠】 见“公报私仇”。
【公买公卖】 公平合理地买卖。
【公道合理】 见“公平合理”。
【公尔忘私】 一心为公而忘却私事。
【公诸同好】 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向有共同爱好的人公开。
【公听并观】 谓公正地听取不同意见和一视同仁地看待人与事。
【并日而食】 两天用一天的食粮。形容生活艰苦。
【并世无两】 犹举世无双。
【并存不悖】 同时存在而不冲突。
【并行不悖】 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 后以“并行不悖”指同时进行或同时存在而不相冲突。
【并威偶势】 谓聚集声威势力。
【并容徧覆】 广为包容覆庇。喻德化之广。
【并驾齐驱】 齐头并进。比喻彼此力量、地位、才能等不相上下。
【并疆兼巷】 形容屋宅广大。
【共贯同条】 串在同一钱串上,长在同一枝条上。比喻脉络连贯,事理相通。
【共为脣齿】 比喻互相依存,有共同的利害关系。
【兵不血刃】 兵器上没有沾血,谓战事顺利,末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
【兵不汙刃】 犹兵不血刃。
【兵不接刃】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,谓战事顺利,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
【兵不厌诈】 语本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战阵之閒,不厌诈伪。”《後汉书 ·虞诩传》亦有“兵不厌权”之语,后以“兵不厌诈”谓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。
【兵凶战危】 语出汉晁错《言兵事疏》:“虽然,兵,凶器;战,危事也。 故以大为小,以彊为弱,在俛卬之间耳。”后以“兵凶战危”谓战事凶险可怕。
【兵未血刃】 犹兵不血刃。
【兵戎相见】 指发生武装冲突。
【兵行诡道】 用兵可以实行诡异和诈伪的战法。语本《孙子·计》:“兵者, 诡道也。”曹操注:“兵无常形,以诡诈为道。”
【兵来将迎,水来土堰】 见“兵来将敌,水来土堰”。
【兵来将敌,水来土堰】 谓根据具体情况,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。
【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】 见“兵来将敌,水来土堰”。
【兵荒马乱】 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。
【兵拏祸结】 见“兵连祸结”。
【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】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,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。 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。
【兵连祸接】 见“兵连祸结”。
【兵连祸结】 战争、灾祸连续不断。
【兵贵先声】 语本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,此之谓 也。”后因以“兵贵先声”谓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威慑服敌人。
【兵贵神速】 ①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。语本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兵之情 主速。”②比喻处事以特别迅速为贵。
【兵无血刃】 同“兵不血刃”。
【兵无常形】 见“兵无常势”。
【兵无常势】 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。谓当根据敌情,采取灵活对策 而取胜。
【兵慌马乱】 见“兵荒马乱”。
【兵强则灭】 谓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。
【兵强马壮】 ①士兵、军马强壮。指军队强大,有战斗力。②泛指强壮有力。
【兵闻拙速】 谓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。
【兵销革偃】 销毁兵器,放下甲盾。谓太平无战事。
【兵藏武库,马入华山】 兵器藏进武库,军马放入华山。谓天下太平。
【兵临城下】 敌兵已到城墙之下。指大军压境,已遭围困,形势十分危急。
【弟男子侄】 泛指晚辈男子。
【其道亡繇】 亦作“其道无由”。找不到门径;无法办到。
【其道无由】 见“其道亡繇”。
【其势汹汹】 来势凶猛;样子凶猛。含贬义。
【其貌不扬】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今子少不飏。”杜预注:“颜貌 不扬显。”唐裴度《自题写真赞》:“尔才不长,尔貌不扬。”后以“其貌不扬”形容人容貌平常或丑陋。
【其应如响】 谓反应迅捷,如回声之相应和。语本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其动 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。”
【其应若响】 见“其应如响”。
【并行不悖】 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 后以“并行不悖”指同时进行或同时存在而不相冲突。
【并驾齐驱】 齐头并进。比喻彼此力量、地位、才能等不相上下。
【并驱争先】 谓竞争高下。
【具体而微】 总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。
【典身卖命】 典当身体,出卖性命。极言奉献出自己的一切。
【典妻鬻子】 典卖妻子兒女。形容生活极其困苦。
【典则俊雅】 端庄高雅而标致。
【典谟训诰】 ①《尚书》中《尧典》、《大禹谟》、《汤诰》、《伊训》等 篇的并称。②泛指经典之文。
【前人失脚,後人把滑】 比喻前人的失误,后人可以引为教训。
【前人栽树,後人乘凉】 见“前人种树,後人乘凉”。
【前人种树,後人乘凉】 亦作“前人栽树,後人乘凉”。比喻前人为后人造 福。
【前不见古人,後不见来者】 谓空前绝后。亦用作讽刺。
【前仆後踣】 见“前仆後继”。
【前仆後继】 唐孙樵《祭梓潼神君文》:“跛马愠仆,前仆後踣。”本指前 后倒仆,难以前进。后以“前仆後继”谓前面的倒下了,后面的紧跟上来。形容连续不断地英勇斗争。
【前功尽弃】 本作“前功尽灭”。谓事将成而失败,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。
【前功尽灭】 见“前功尽弃”。
【前古未闻】 从来没有听说过。
【前因後果】 原为佛教语。谓因果报应。后泛指起因和结果,谓事情的全过 程。
【前仰後合】 谓身体前后晃动,不能自持。多形容大笑状。
【前危後则】 前人的危亡,后人应引以为戒。犹言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。
【前车之鉴】 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前车已覆,後未知更何觉时。”《大戴礼 记·保傅》:“鄙语曰:……前车覆,後车诫。”汉刘向《说苑·善说》:“《周书》曰:‘前车覆,後车戒。’盖言其危。”后以“前车之鉴”、“前车可鉴”或“前辙可鉴”比喻以往的失败,后来可以当作教训。
【前车可鉴】 见“前车之鉴”。
【前言往行】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。
【前事不忘,後事之师】 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,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。 语出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师。”
【前呼後拥】 ①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很多,讲究排场。②泛指前后护随 的人很多。
【前所未有】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。
【前怕狼,後怕虎】 喻顾虑重重,畏缩不前。
【前门去虎,後门进狼】 见“前门拒虎,後门进狼”。
【前门拒虎,後门进狼】 亦作“前门去虎,後门进狼”。比喻一害刚去,又 来一害。
【前赴後继】 前面的人冲上去,后面的人紧跟上。形容英勇斗争,勇往直前。
【前思後想】 谓反复考虑思量。
【前度刘郎】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,刘晨、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,还乡后, 又重到天台。后因称去而重来者为“前度刘郎”。
【前倨後恭】 先傲慢而后恭敬。语出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苏秦笑谓其嫂 曰:‘何前倨而後恭也?’”
【前徒倒戈】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,反过来打自己人。
【前跋後疐】 《诗·豳风·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,载疐其尾。”毛传:“跋, 躐;疐,跲也。老狼有胡,进则躐其胡,退则疐其尾,进退有难。”后以“前跋後疐”喻进退两难。
【前无古人】 ①以前的人从未具备或实现;空前。②谓不受前人的束缚。
【前无古人,後无来者】 见“前不见古人,後不见来者”。
【前程万里】 比喻人前途远大。
【前街後巷】 指各处的街巷。
【前歌後舞】 《尚书大传》卷三:“师乃慆,前歌後舞。”意思是说武王 伐纣,军中士气旺盛。后多用以颂美吊民伐罪之师。
【前尘影事】 谓往事。
【前瞻後顾】 同“瞻前顾後”。看看前再看看后。有时形容顾虑过多,犹豫 不决。
【前襟後裾】 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。
【前辙可鉴】 见“前车之鉴”。
|
文章作者:未知 更新日期:2006-11-18 |
[文章浏览:][打印文章][发送文章] |
|
|
|